加强宗祠管理,重点是要整治低俗表演
一、当祖宗牌位前跳起脱衣舞,谁在践踏文化尊严?
去年冬天,我亲眼目睹了一场荒诞的葬礼:某地宗祠内,哀乐未停,舞台上却出现了穿着暴露的舞者扭动身躯,台下观众举着手机哄笑拍摄。
一位拄拐杖的老人气得浑身发抖,指着祖宗牌位大骂:“你们这是给祖宗脸上泼脏水!”这场闹剧,不过是宗祠乱象的冰山一角。
数据显示,全国35%的宗祠处于空置或堆放易燃物的危险状态,而另一些“活跃”的宗祠,却沦为低俗表演的舞台。
2023年文化部通报的农村淫秽表演案件中,90%以上发生在宗祠或周边场所。当宗祠从“精神殿堂”堕落为“低俗秀场”,我们不得不追问:这些乱象背后,究竟是谁在纵容?
二、宗祠管理失守:低俗表演为何屡禁不止?
1. 利益驱动下的畸形狂欢低俗表演的产业链早已成熟。一场葬礼请脱衣舞团“助兴”,费用高达数千元,却能吸引数百人围观,主家觉得“有面子”,表演者赚得盆满钵满。在河南、河北等地,甚至有专门中介为农村红白事“定制”低俗节目,宣称“越刺激越热闹”。
2. 监管真空与宗族权力的合谋许多宗祠产权不明、管理混乱。江西某村耗资千万修建“宗祠CBD”,却将10亩良田变水泥地,村委会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更恶劣的是,某些族长借宗祠活动树立权威,广东某村选举时,族长公然威胁:“不选我侄子,别想分宅基地!”当宗族势力与低俗文化勾结,基层治理的底线被轻易击穿。
3. 文化断层中的价值观扭曲“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”成了幌子。一边是墙体开裂、梁架腐朽的古宗祠无人修缮,一边是新宗祠大搞三天流水席,一场丧事吃掉贫困户全年收入。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之心,已被功利主义和虚荣心取代。
三、整治低俗表演,如何让宗祠回归本真?
1. 法律亮剑:划定三条红线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“整治宗祠低俗表演”写入政策,明确要求“规范农村演出市场”。
浙江苍南县已出台《宗祠建设审批暂行办法》,严禁利用宗祠开展违法违规活动。未来需进一步落实:
红线一: 禁止任何形式的涉黄、迷信表演,违者追究组织者和场地提供者责任。
红线二: 宗祠活动需向村委会报备,资金流向全程公示。
红线三: 对纵容低俗表演的基层干部启动问责。
2. 文化重塑:从“攀比场”到“精神家园”浙江丽水将宗祠改造为文化礼堂,政府补贴开展红色讲堂、非遗展览;福建土楼通过文旅融合,让宗祠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窗口。这些案例证明:宗祠的真正价值不在排场,而在文化传承。
3. 公众觉醒:拒绝沉默的大多数湖南武冈张氏宗祠因资金短缺濒临倒塌,族人自发成立保护协会,通过众筹完成修缮。这启示我们:抵制低俗文化,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。当更多人敢对宗祠里的脱衣舞说“不”,当村民主动举报违规活动,歪风邪气自然无处容身。
四、宗祠不是法外之地,文化尊严不容玷污
宗祠承载着中国人“慎终追远”的文化基因。江西婺源的俞氏宗祠,至今保留着“戒贪、戒骄、戒奢”的家训。
徽州古祠堂的木雕石刻,讲述着“忠孝节义”的千年故事。这些才是宗祠该有的样子,不是低俗表演的戏台,而是文明传承的灯塔。
整治低俗表演,本质是一场文化与利益的博弈。它需要法律铁腕、政府引导,更需要每个人对传统的敬畏之心。
正如一位民俗学者所言:“保护宗祠,不是把祖宗牌位供起来,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。”
今日,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几片青砖黛瓦,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与尊严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锐眼观察者